說到冷泉,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風景秀麗的長白山冷泉、日本冷泉,那種冒著無數(shù)涼爽氣泡的泉水,猶如汽水一般。在炎炎夏日,泡一泡冷泉,神清氣爽,無比愜意。
這里我們想給大家介紹的是讓無數(shù)農民及農技科研人員頭痛的冷泉——出生在冷浸田中的泉水。
冷浸田是指山丘谷地受冷水、冷泉浸漬或湖區(qū)灘地受地下水浸漬的一類水田。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山區(qū)谷地、丘陵低洼地、平原湖沼低洼地,以及山塘、水庫堤壩的下部。冷浸水從田中一處、幾處或多處泉眼冒出來,因此農民也常稱這種田為泉眼田或泉水田。由于冷泉水溫度低,所以這種田的特性主要是水土溫度低,這就使水稻生長不良,尤其是泉眼周圍的水稻長得更差,甚至枯萎死苗,成為造成其低產的重要原因??茖W家們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水稻根系發(fā)育的最適土壤溫度為30~32℃,低于15℃時,根系生長活動減弱。水稻分蘗的最適水溫為32~34℃,水溫低于22℃,分蘗十分緩慢,低于20℃,則停止分蘗。在湖南等地,插秧后,甚至5月中旬,冷泉水田的水溫一般還只有20~25℃,泥溫18~22℃。很明顯,這樣低的溫度勢必影響水稻的生根和分蘗。湘中農民俗語說:“五月下田還冰腳,要等龍船鼓響才來禾(分蘗)”,一般要插秧后20~30天才分蘗,也就是到了5月下旬或6月初,隨著氣溫的升高,冷泉水田的水溫泥溫才慢慢升高,水稻開始分蘗,但是此時水稻已由營養(yǎng)生長轉入生殖生長(孕穗),水稻的營養(yǎng)物質也隨之轉入供應幼穗發(fā)育需要了,這樣水稻分蘗后期則得不到足夠的營養(yǎng),而形成很多不結谷的無效分蘗,即“草多谷少”,導致產量低。
科學家們也研究出一些對付這種冷泉,提高水稻產量的辦法,其中最直接的是“引泉出田”:開溝將泉水引出水田,或用樹枝竹筒排水管等引出冷水,如果泉眼深、水又大,可采用圍成泉井的辦法,挖開泉眼,沿四周作圍埂,然后再開溝或用排水管引水出田。另外,通過排除漬水,降低地下水位,從而提高土壤溫度,改善土壤通透性,協(xié)調土壤水、肥、氣、熱狀況,有助于改造冷浸田,提高產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