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與眾不同”之洞庭湖短尾鼠

2013-09-27 陳安國      】

  我國南方的鼠類多長尾巴,除去云、貴、川、臺因鼠種較復雜不說,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尾巴不及體長1/2、1/3的“短尾鼠”,在竹林、松林、芒草叢有竹鼠(中華竹鼠、銀星竹鼠),生長農作物的丘陵地有黑腹絨鼠(鄂、皖山地還散生苛嵐絨鼠),蘇、浙、皖田野可見黑線倉鼠與大倉鼠,但竹鼠長期遭濫殺,絨鼠囿于山地,倉鼠則更多分布在北方,在本區(qū)它們的數量都不大。惟洞庭湖區(qū)不幾年就有短尾鼠暴發(fā),成千上萬群集,能將濱湖農作物洗劫一空,還可引起鉤端螺旋體病和出血熱突發(fā)流行,此乃東方田鼠Microtus fortis!可以說,在我國南方地區(qū)此鼠的暴發(fā)力僅次于褐家鼠,如今甚至會超越褐家鼠而更易成災。如此能耐乃是它許多“與眾不同”的生物學生態(tài)學特性所賜。

 

  東方田鼠是倉鼠科(Cricetidae)田鼠亞科(Microtinae)田鼠屬(Microtus)動物。田鼠亞科全北區(qū)分布,性喜寒,在中國多數種類集中于三北地區(qū)(東

 
北、華北及西北)。東方田鼠指名亞種分布在陜、甘、寧和內蒙古南部,福建亞種分布在閩江上游,長江一帶分布的是其長江亞種,它北至山東,東到蘇、浙,西抵貴州,南達廣西,分布南限臨北緯23°30′。在我國大陸此種鼠是田鼠屬分布最南者。也偏南分布的同屬有棕色田鼠(Microtus mandarinus),其主體在華北,皖北、蘇北也有分布,乃以長江北岸為南限,按綜合農業(yè)區(qū)劃屬黃淮海區(qū)。即使說江西也見棕色田鼠,東方田鼠也比它更南擴,足見其生態(tài)適應性更強。如是,東方田鼠在南方得以避開同類競爭,一枝獨茂。

    洞庭湖區(qū)可說是東方田鼠的大本營,但它不僅會在沿江各處(如安徽貴池)突然冒頭,而且湘南的高山草地(城步縣南山牧場,海拔1760m左右,植被以禾本科、菊科為主)、浙江寧??h的濱海稻田,也曾突發(fā)危害,然后又消失得無影無蹤,給人以神出鬼沒之感。圖3是長沙市區(qū)湘江邊2003年突發(fā)東方田鼠,綠化帶遍布鼠洞的情景,平常年份很罕見。

  田鼠是草食動物,臼齒咀嚼面如銼刀,可把草本植物的纖維磨碎后吞咽。

 
盲腸大,結腸因復雜彎曲增加了長度,適應食草。加之不懼水,善游泳和潛水,東方田鼠特別能在江湖的草地、沼澤中很好地繁育,故又名沼澤田鼠、葦田鼠。此種生境,其他鼠類和哺乳動物很難適應,人類也較少進入,這又進一層減少了它的生存競爭壓力。拿增殖能力本是更強的褐家鼠來看,褐家鼠雜食,但更嗜好種子類和多油脂食品,喜棲息在住宅區(qū)及其周圍,更靠近人類,因而較易受人影響和控制。在上世紀80年代初,因農村體制改革促成農作物普遍豐收,而農戶貯糧設施未能趕上,褐家鼠得以暴食暴發(fā),曾連續(xù)數年廣泛成災。當人將糧食歸倉,并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后,此鼠就難以再猖獗。相比之下,東方田鼠在荒野,自由自在得多。洞庭湖薹草地和蘆葦場是其最佳棲息地,上世紀50年代始,大規(guī)模圍湖造田、建堤滅螺,加之上游伐林加劇水土流失,泥沙淤積,湖洲擴增,同時天敵又多遭殺害,使該鼠得以大量繁殖,種群空前膨脹,汛期就成群遷入堤內農田為害。調查發(fā)生史,上世紀直至50-60年代東方田鼠數量并不大,一般只發(fā)生小片局部危害;70年代起危害才明顯加重,1978年開始不時暴發(fā)成災,變?yōu)閲鴥纫环N很突出的新興農業(yè)害鼠。本世紀以來,湖區(qū)廣筑防浪堤,可阻斷東方田鼠遷移通路,凡汛期嚴堵缺口的,鼠害即可避免。

  東方田鼠主要以草本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,也吃種子。在洞庭湖洲,取食6科10種,莎草科的灰化薹草和青管占胃內容物之六至八成。到農田,吃稻(禾、谷)、瓜、薯、菜、麻等各類作物,實際上是遇到的全吃,但尤喜含水多、質地軟的如各種瓜、薯及荸薺等,常致絕收。在蘆荻場及崗地,其食物成分又變化,但也都正好是該地植被中的優(yōu)勢種。由此可見,東方田鼠攝食既具選擇性,更具廣譜性和機動性,能隨棲息地的植被結構改變自己的食物組成。洞庭湖每年季節(jié)性漲水,迫使東方田鼠變換棲息地,其食性的機動正好提供了極重要的應變能力。

 

  該鼠還愛啃樹皮,最喜環(huán)食8-9cm粗的水杉、意大利楊等幼樹韌皮致枯死,1980年代君山公園與茶場年植樹8千棵,受害率竟達50%。

  南方鼠類繁殖期多在春秋兩季,冬季繁殖率甚低或基本不繁殖(褐家鼠例外,2月份懷孕率有14.7%)。喜寒的東方田鼠在洞庭湖區(qū)能全年繁殖,特別是整個冬季懷孕生仔仍很活躍,早春達第一繁殖高峰,2月份懷孕率可高達76%以上,這是其它鼠種都不會的。因而,每年度枯水期該鼠數量是逐步增長的,僅1月稍降,2月起不斷上升,到4-5月汛期前達數量高峰。該鼠第二繁殖高峰在10月份,平均懷孕率50.0%,平均胎仔數6.40個。因此,若上年秋繁順利使入冬鼠基數高,冬季多雪,有厚雪被,早春少雨且春汛推遲,枯水期長,則該年入夏時鼠數量就會很高,必須警惕其成災。

  東方田鼠不懼水,汛期前若連續(xù)春雨造成薹草地全面積水,即使洞穴全淹沒,鼠仍會在薹草叢上結“草球”為窩,居住、產仔,在草間水間照?;顒樱鄶挡⒉贿w移。由湖灘遷出是被迫的。遷移動因,在水淹處無疑是受洪水直接驅逼,未淹處則是種群密度壓力。當整片薹草地被水淹沒一半時,未淹部分的鼠密度激增乃促成遷移。外遷,除少數先行外,多數是突發(fā)、結群行動,遠距離游遷中會有些個體衰竭死亡,上堤的先在堤坡草叢、鄰近荒地及雜草多的農田休養(yǎng),這種臨時“集群”密度特高,破壞力特強。數日之內逐漸向縱深擴散。由垸內農田和崗地向湖洲回遷則是主動的,無論夏秋,只要湖洲出露,就會有東方田鼠回遷。

  東方田鼠營穴棲生活。在草地,巢穴特點是洞口多而成群,洞道密而表淺,結構格局單調。東方田鼠晝夜都出洞活動,白天在洞口放置捕捉器,1-2小時即能捕獲,而挖洞則常遇空巢,或因已外出活動,或因洞口多而易潛逃。

  經解剖考察結合室內飼養(yǎng),可知本亞種妊娠期約20天。室內,雌鼠48~60日齡陰門開孔;野外,雌鼠初始性成熟

 
(亞成體〕體重標準為35g,歷時約2個月;雄性發(fā)育歷程稍長于雌鼠。雄崽20日齡前體重小于雌崽,41日齡后明顯超過雌性。在湖區(qū)全年繁殖,年均懷孕率33.0%,每胎胎仔數最少1只,最多9只,總平均胎仔數為5.14只。這項指標低于褐家鼠(總平均胎仔數8.13只)。但東方田鼠在湖灘草地棲息時也能接連生殖,調查中不時可見一個巢穴內共存2窩仔鼠,一窩10克左右,另一窩初生,這與褐家鼠類似??傆^其繁殖力,在鼠類中也居前列。

  東方田鼠諸多“與眾不同”中,最值得關注的是它對血吸蟲病具天然免疫力。洞庭湖濱沼澤是日本血吸蟲(Schistosome japonicum)滋生地,人類及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難免其害,東方田鼠卻能在此興旺繁衍,實屬神奇!一氣解剖上萬只東方田鼠竟無一滋生血吸蟲,乃因該蟲在鼠體內不能發(fā)育成熟。人工感染實驗證明,血吸蟲尾蚴可穿透皮膚進入東方田鼠體內,1~3日內經體循環(huán)移行到肺,8~10日移行至肝臟及門脈系統(tǒng),13~16日后在肝內消亡。肝組織經強烈的炎癥反應形成白色結節(jié)再予吸收,是機體最后清除此蟲的方式。東方田鼠這種免疫機能的醫(yī)學利用前景饒有趣味。近些年,湖南、上海科學家對相關免疫學展開研究,發(fā)現洞庭東方田鼠感染血吸蟲后,血清補體C3、C4水平上升3~4倍,較同樣攻蟲后的昆明小鼠體內血清補體C3、C4水平高2~3倍。再經體外童蟲培養(yǎng)試驗,提示補體在東方田鼠殺傷血吸蟲童蟲的機制中有重要作用。又查明,東方田鼠各組織器官內均存在抗血吸蟲機制,無組織特異性;進而則發(fā)現,該抗感染特性可能與體內細胞因子IL-4的高水平狀態(tài)及其在感染早期的迅速應答有關。還發(fā)現,東方田鼠體內天然存在的IgG3抗體亞類在其抗血吸蟲上可能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這些結果表明,其免疫機制復雜性較高,進一步研究當從篩選、分離其體內抗病基因或抗病物質,篩選相關抗體,開發(fā)疫苗分子等方面努力?,F在,洞庭東方田鼠正被作充分純化培育,成為標準實驗動物后,可開發(fā)成抗血吸蟲病動物模型,為開發(fā)抗血吸蟲病藥物、疫苗研制提供動物實驗材料;同時,作為食草動物模型亦有重要價值。一旦成功,此鼠乃就轉變成瑰寶。

  同樣對野鼠也可換個思路:既然湖內薹草地因血吸蟲防疫限制不能放牧利用,東方田鼠的存在不造成經濟損失,而該鼠更愛草地、并不主動進犯農田,那么在湖周已建筑了防浪堤的區(qū)域,秋冬不如故意任東方田鼠在其內繁殖,以草養(yǎng)鼠,使之成為貓頭鷹、黃鼠狼及蛇類等天敵的食物資源庫,讓諸天敵能繁殖更多數量,成為湖區(qū)農林作物的天然衛(wèi)隊,實現生態(tài)平衡豈不善哉!

  總之,“與眾不同”讓東方田鼠能在洞庭湖大發(fā)展,“與眾不同”也可讓人類另辟蹊徑,加以改造利用,令其改邪歸正。

打印】 【關閉
附件下載: